敏态和稳态——双态IT概念学习
周五下午,忙里偷闲去听一场青云的分享会,听到两个概念,一个是敏态,一个是稳态,合称“双态”IT。我个人一点也不了解这两个概念,但讲师的讲解很吸引我——两个概念相对又统一。工作完成上线之后,把这两个概念学习记录一下,作为这周的博客。
先谢谢青云讲师扩展我的知识。
下面的文字,主要是基于参考列表中文章的摘录,期待从各家的言谈文字中。找到“敏态”,“稳态”,“双态IT”的解释。
一、出处
Gartner在2014年提出了双模IT的概念。双模IT是指两种不同的IT工作模式,模式1专注于可预测性,其目标是可靠、可用,适用于需求明确的工作;模式2是探索性的工作,所以需要高扩展性和高敏捷性。在如今的语境下,模式1指的是在企业内部运行的传统大型应用,比如Oracle、SAP、Microsoft Exchange等。模式2解决的是一些正在兴起的分析、基于Web的应用。
——《Gartner陈勇:双模IT的最大阻力是企业文化》
二、含义
双模IT的含义究竟是什么?
模态1:又叫可靠IT或者可预测IT,运行着企业的关键应用,对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,对经济性和成本的考虑比较多,是企业业务的高性能基础架构。
模态2:又叫敏捷IT或者探索IT,强调速度和敏捷性,以快速部署应用促进业务快速发展、支持提高开发团队的开发效率、缩短开发周期、快速开发并及时采纳新技术。——《关于双模IT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(一)》
三、细节对比
企业IT需要两种模式并存,才能打赢数字化转型这场硬仗。双模IT涉及企业IT的很多方面:
在应用开发方法上,模式1更多地使用传统的瀑布式开发;模式2则更多地采用敏捷开发。
在IT治理上,模式1关注的是安全可靠,是按计划驱动的;而模式2需要更加敏捷的治理。
在供应商选择上,模式1倾向于选择长期的供应商,包括传统供应商;模式2则需要创新的供应商,有可能不是传统的针对企业的供应商,比如像苹果、百度和阿里巴巴等。他们具备创新能力,所以企业在探索新模式时,需要应用到这些供应商的创新点。
在人才需求上,模式1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才;模式2则需要能够解决企业的不确定性、对不确定性有很强把控能力的人才。
在文化方面,模式1的文化是关注规模效应;模式2则关注于发现和探索。
在团队上,模式1需要的是技术团队;模式2需要的是多种技能的团队,比如其中可能包括软件工程师、数据科学家和市场营销专家等等。
在财务决策上,模式1基于投资回报数字的计算来作出投资决策;模式2无法精确计算出投资回报,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创新投资的资金池来管理项目的投资。——《数字化转型需要双模IT》
至此,基本上从知道“双模IT”来源于Gartner,可以从字面意思猜测:“模式1”对应“稳态”——稳稳当当做事,因为明确来龙去脉,收益可期待,所以称为“稳态”;“模式2”对应的是“敏态”——快速响应变化,路就在脚下——把不明确的未来,一点一点“试错”出来。
五、两者之间的关系
稳态,是指按部就班,如此就好相对稳定的自洽状态。敏态,相对而言,仍在变化和发展,财富、人员、发展没有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。通常,稳态代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制衡,敏态更多的意味着仍在生长。有时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会自我打破稳态进入敏态,寻求新的领地制衡,也有时会由于新的势力出现被动进入敏态。
整体上,目前的形式是企业整个群体正在逐渐地由稳态走向敏态,原来稳态的企业也由于新一轮的敏态凝聚力量,而被迫变成敏态,从而较大规模敏态熔合,格局重新划分。想想快递之于邮政,支付宝之于银行,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,这个趋势的推进就是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此消彼长的游戏,直到一轮新的客观制约性平衡出现。
《企业如何把握稳态向敏态发展的机遇?》
六、融合(平衡)
双模IT是指两种不同的IT工作模式,模式1专注于可预测性,其目标是可靠、可用,适用于需求明确的工作;模式2是探索性的工作,所以需要高扩展性和高敏捷性。
这种兼顾敏态与稳态的双模IT模式,被青云QingCloud巧妙地运用到了云计算服务上。
《敏态和稳态之间不应该有“选择困难症”》 备注:业界也有一起其他的解决方案,比如联想的双态IT,我的理解是,稳态和敏态以及其他因素的平衡和协作。
至此,基本上理解了“稳态”、“敏态”和“双态IT”基本概念的理解。
公司中的业务是否也可以这样划分?更深层次的理解,有想法时会加进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