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五搬家,下午我一个人提前赶到燕郊后,搬家公司还没到,便开始收拾厨房,上上下下打扫干净。对于好些年不做家务的我来说,一个人收拾房子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需求。

初步需求阅读

  1. 烟机要先处理,未拆的包装上积了很多白灰;
  2. 上面6门吊柜里外擦干净;
  3. 灶台和台面擦干净;
  4. 下面8门橱柜里外擦干净;
  5. 需要的工具是吸尘器和抹布;
  6. 预计2个小时内可以搞定。

总体原则是:先难后易,从上到下。

执行

  1. 搬过来吸尘器,拆掉烟机包装,初步吸尘。结果烟机上面没有吸干净。

  2. 洗干净抹布继续。水好凉啊,把水调到热水,虽然刚打开热水器,但水很快就热了。

    心得1

    全面的基础设施和高性能的工具很关键,全屋的热水管道犹如基础设施,速热的热水器是高性能的工具。
    于工作的执行也是,
    完善的工作流程犹如基础设施,服务于工作细节中出现的前期未考虑情况,使得遇到这种情况不至于手忙脚乱而是按惯例执行——左旋是热水;
    工作流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要给力,物质的或者行政的,比如电脑:顶配的电脑以跟得上我的思路,舒服的键鼠高效准确——其实我还是喜欢自己的办公用品,可以自己完全定制,不用受到约束。

  3. 擦上面吊柜。吊顶也可以擦一下,过年了,把事儿一步做好。

    心得2

    加上擦房顶,其实于工作中相当于加了需求——或者是来源于PM的需求,或者是来源于自己重构的需求。
    需求的频繁改动确实很糟糕,后面我又把擦墙加入了我的需求,往往需求变化于执行层工程师等下游部门是非常不爽的,表面上是工期和工作被打乱造成的,仔细想想还有于内于外两个较深层次方面的原因:

    1. 沟通不到位,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要改?原来的为什么就不行?改之后工期怎么办?
    2. 工程师没有充分理解软件工程中架构就是来应对变化的——设计模式要好好学习并正确使用,这里面用重构的思维工作,同时思考变化的过程细节,这就是经验哦——经验不是一帆风顺,百炼才成钢。
  4. 加上擦墙的需求。其实,顶擦了的时候,墙就要擦了。便顺便把玻璃也擦了吧。

    心得3

    现在需求的范围已经扩大了一倍了。爬上爬下很累,需要规划一下如何继续,以让我工作轻松一些。
    “先难后易,从上到下”的原则依然是适用的,需要在擦吊柜的时候,把范围内的顶和墙擦一下;
    工作量大了,再来一个人一起工作是最好的。这时候就涉及到了分工合作,如何进行呢?仔细想想节奏上还是要遵循“先难后易,从上到下“原则,关键要做到“两个人步骤一致”的进行。
    两种分工方法:

    1. 大家都是从上到下立体化作业——真全栈工程师;
    2. 根据能力差异,1个人负责上部空间,另一个人负责下部空间,两个人进入的时间点差异一下,以避免不足够协调的造成的工作过程中等待延迟对节奏的破坏。
      方法1对大家要求很高,不符合工程化中标准间的科学化原理——还好现在的全栈工程师不都是真全栈,虽然用Node写了模板或者二次封装了接口,但还是主要集中于FE层,因为没有替代后端工程师,本质上还是属于2的分工模式。
      方法2是我比较推荐的,扩展推荐后,可以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在管理更好的模式下,甚至一个人能同时支持多个项目,但原则上还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来的更合适一些,避免项目切换对工作效率的影响。同时,上下游在同一个节奏(比如优先级)工作,用同一个项目对话,效率会更高。
  5. 活干完了,手都裂了,开始疼。

    心得4

    有个橡胶手套就好了。以保护好手——还要用手来完成下一个项目呢。
    仔细想想,这是人性化,以人为本,也是工具创造的依据——工具是方便于人为人服务的。不能为了工具而工具,工具服务于项目执行中的具体困难的——不用提前引进过多工具,项目遇到了再引进也来的及,不犯第二次错就好。

曾经看新闻说比尔盖茨先生喜欢洗碗,虽然我一直再盘算这买一个洗碗机。

突然发现参与家务能把很多道理再理顺一遍,当然这更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17年的一个小目标是:工作和生活协调起来。